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吃什麼反芻什麼,反芻電影、反芻書籍、也反芻心情。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反芻地帶-「飛躍奇蹟」給有夢想的你/妳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一個畫面。我身穿著潔白色的小學制服,驕傲的站在講台上像是要對世界發表宣示著什麼,手裏拿著作文簿,上頭寫著「長大後的志願」。許多人都有過這段經歷吧?那麼,對你而言這段畫面是依舊清晰可見,還是片段中帶點模糊?

我們活在一個弔詭的世界,在成長階段,人們鼓勵你找尋自己的志向,卻往往反對你朝它前進,有太多目標還來不及游向理想的海洋,就擱淺在現實的海岸,大多數的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缺乏義無反顧的勇氣而妥協在現實的海岸上,也許還算過得去,但有些人,活著卻如同死去。也有那麼一群人,拋下世界的眼光,一生懸命朝著目標前進,證明自己可以,也證明別人是錯的,電影「飛躍奇蹟」描述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一名英國的運動員「艾迪愛德華茲」,從小立志要踏上奧運殿堂而勇敢實現的故事。


「無視的力量超乎你的想像。」當你帶著樂觀,你的步伐會更為大步,也更為輕盈。

「飛躍奇蹟」是部傳記電影,主角艾迪愛德華茲沒有「模仿遊戲」裡艾倫·圖靈的聰明資質,也沒有「賈伯斯傳」裡賈伯斯的獨特魅力,更沒有「神鬼玩家」裡霍華·休斯的家財萬貫。以往傳記電影裡不難看見「勇氣」「毅力」這樣的元素,但「飛躍奇蹟」裡主角有著許多人都沒有的特質,那就是「瘋狂的樂觀」。

就像許多傳記電影裡的主角一樣,艾迪經歷了許多難關,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理想。許多人會說艾迪靠著勇氣與毅力「克服」所有阻礙,最後站上了那榮耀殿堂。但對我而言「樂觀」才是艾迪最珍貴的特質,與其說他「克服」了阻礙,用「無視」來形容更為貼切。

好比電影裡,爸爸極力的反對,但艾迪選擇用「無視」來回應他的爸爸,直接把車開走去追逐他的夢想。當奧運協會表明國內沒有跳台滑雪這份運動代表隊時,他也選擇「無視」這樣的狀況,前往德國找尋機會(記得他在結束完對談,離開協會時的那個跳耀嗎?)。艾迪「無視」摔斷腿的風險,直接踏上跳雪板上...等。也許在旁人的眼裡這些過度樂觀的做法看似笨拙、有勇無謀也缺乏深思熟慮,但當阻礙越大,這份樂觀就更為重要,不是嗎?若「勇氣」與「毅力」像是武器,幫助你過關斬將,那在這條必然受傷的道路上,幫你包紮、療癒,支撐你走下去的,會是「樂觀」。

我曾經在一場演唱會上聽到一段感人的告白,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那些唱衰你的人之所以不看好你,是因為他們根本做不到,或連嘗試都不曾嘗試過,更悲哀的是也許他們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既然如此,那正在努力的你又何必在意他們的不看好?」,若你有夢想,請無視那些冷嘲熱諷,那些話語連思考都浪費你的時間、消耗你的精神,就踏上腳步用力奔跑,用勇氣與毅力過關斬將,過程也許辛苦,重點是要帶著樂觀,因為當你樂觀看待時,你會發現你的步伐會像主角艾迪一樣,跨的更為大步、也更為輕快。

若是一朵花,儘管用力綻放,也許不是那最美麗,但終將被人們注意到,
若是一道光,儘管用力奔跑,也許不是那最耀眼,但終將照亮這個世界,
現時必然殘酷,但當你抱持著樂觀,你總能化險為夷的,也許不是最好,但也終將出類拔萃。



最後,關於製作層面上,有一點非常細膩的手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就是每當艾迪一躍而起總會出現的音效。每當艾迪飛躍而起時,總會響起一道逐漸堆疊的電子音效,充滿著當時的時代氛圍,又能帶動觀眾情緒,那種逐漸升高的音效象徵著逐漸灌滿能量的意象,這與艾迪從衝刺俯衝到飛躍的過程相呼應,是非常厲害及細膩的手法,畢竟比起畫面,音樂及音效更能淺移默化的影響觀眾。

整部電影有一點相當可惜,就是影片情緒強烈卻過於單一,雖然高漲,但頭到尾不斷的渲染著主角的勇氣與毅力,前、中段看得熱血沸騰,到後來雖然還存在著感動但卻沒有前段和中段那麼的濃烈,也因為這樣,讓人容易猜到劇情走向,導致影片尾端缺乏驚喜感。不過最後在影片尾端艾迪與芬蘭飛人在前往90公尺跳躍塔的那段對話,替這整支影片有驚無險的劃下了一個漂亮的句點,那段充滿哲學的對話讓整部電影多了些層次,想傳達的信念也更多了些耐人尋味成分。

Ps.應該許多人都被艾迪與教練之間的關係深深感動對吧?但我個人覺得雖然有趣,但還是過於「公式化」,兩人之間的互動也有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是感人的,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用什麼食物來形容這部電影?「色彩繽紛的蔬菜沙拉」


飛躍奇蹟整部電影充滿了正向能量,幾乎沒有悲劇的橋段在裡頭出現,電影的信仰更是單純到純淨無瑕的地步。就如同一盤沙拉,健康營養十足,能滿足你一日所需要蔬果,讓你更有體力繼續去追逐你的夢想,至於美味程度?我想見仁見智囉。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別上花


光是花的嚮往,你是我的歸宿,
如果有來生,別上一朵花,
做為來世擦身而過時相認的依據,證明上輩子我們曾相遇。
如果沒有來世,願你是那朵花,
讓我成為你此生的歸宿。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讓心跳聲,比那掌聲更為響亮。」曼哈頓戀習曲觀後分享

     
     「曼哈頓戀習曲」一部描述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並以愛情為點綴、音樂為調味的優質電影,整部電影無論是拍攝手法或腳本橋段安排都拿捏的恰到好處,可看性與深度同時兼具難得的一部的好片,我們先來簡單的聊聊這位有趣的鬼才導演,約翰卡尼。

「他的故事,藏在音樂裡。」關於導演-約翰卡尼

       愛爾蘭籍、前樂團樂手、編導過一些電視、拍過一些MV,沒什麼顯赫經歷的他,第一部執導的電影「ONCE」卻以13萬歐元的預算拿下了許多音樂大獎及全球上千萬的票房,沒有華麗的鏡頭、強大的卡司、更沒有昂貴的製作成本,約翰卡尼運用他擅長的音樂故事敘述風格來打動觀眾,電影裡也存在著幾個明顯的元素,就是對於音樂的「熱忱」與理想的「純粹」。這次,導演以不同的製作規格,同樣的創作元素,打造出更為精彩的「曼哈頓戀習曲」。

魔力紅主唱-Adam Levine第一部電影處女作獻給了本片。

「療癒的音樂,與被療癒的故事」

       故事描述葛雷塔(奇拉奈特莉)陪著男友歌手來到紐約追逐成名的夢想,最終卻遭到男友的背叛,在心灰意懶之下,原本打算離開紐約的她,在酒吧被朋友拱上台表演後,意外的遇上了同時陷入人生低潮的唱片製作人丹(馬克魯法克),一首歌串起不期而遇的兩人,也為故事拉開序幕。

       在丹的邀約下,葛雷塔答應讓丹製作一張屬於她自己的專輯,在過程中透過音樂的發酵,兩人漸漸的找回屬於自己的「理想」。

       電影的結尾葛雷塔受邀出席了前男友的演場會,在那一場戲裡,葛雷塔看清了在那台上的KOLH不再是那曾經單純求音樂的男孩,更不是什麼搖滾明星,說穿了不過是為了迎合市場而迷失自我的唱片歌手,葛雷塔明白了對於音樂,自己渴望的不是那迎合的掌聲,而是純碎的分享。她轉身,伴隨著眼淚,瀟灑揮別。她明白在掌聲與心跳聲之間的選擇,因為對她而言,心跳,永遠比掌聲還要響亮。


整部片最喜歡這個橋段,不需要半句言語,葛雷塔又讀懂了他的心。


「生命是齣追逐的戲碼。」為掌聲活得精彩,或為自己活得快樂?        

       生命是齣追逐的戲碼,就如同曼哈頓戀習曲裡每個人各自有追逐的人事物,打從我們呱呱落地的同時,就註定為某些事情奮不顧身、義無反顧,也許是家庭、也許是物質、也許是安穩。走在通往理想之途,穿越這喧鬧的世界時,也許你曾迷惘,但卻不曾忘記,對吧?

       其實怎樣都好,端看你的理想在哪,不過至少對我而言,比起別人的掌聲、安逸的生活,我更渴望聽見自己的心跳,也許會有所失去,但也會有所獲得,失去的是那些不確定性,保有的是那自己的堅信不疑。

      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若你感到迷惘,也許能回頭想想,你渴望的是別人的掌聲,還是自己的心跳聲?而妳又是不是有勇氣像葛雷塔一樣,瀟灑揮別一切,只為堅持自己的理想?

"這是個現實的世界,迷途的羔羊都在逃亡吧 
我們找尋著生存的意義, 
只是是否我們都是迷落的星星,卻依舊是著照亮夜空?" 
---Lost stars 「曼哈頓戀習曲」原聲帶。

戴上耳機,原本平凡無奇的街景也會變得閃閃發亮。


「裹著糖衣的電影命名。」台灣電影代理商命名的強迫症

       
      順帶一提,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既諷刺又有趣的現象,「BEGIN,AGAIN」字面上是「重新、再出發」的意思。再來,這是一部傳遞「不為妥協,只為初衷」概念的電影,愛情元素充其量不過是點綴成分, 香港譯作「一切從音樂開始」大陸譯作「歌曲改變人生」,但台灣電影代理商自作聰明(以他們的專業術語來說,叫做”市場考量”)為電影量身打造了這「曼哈頓戀習曲」較俱吸晴度的片名(老實說我看不出來曼哈頓跟這部電影關聯性有多大,就我認知來看頂多代表著一個容易讓人目眩神迷的花花世界。)

       嚴格來說沒有好壞,只是片商在商業考量下決定向市場靠攏,也讓這部好電影多了點遺憾,台灣片商對於電影的命名呈現病態現象,只要是金凱瑞必定以「王牌」命名、連恩尼遜則以「即刻」為主,這類現象不勝枚舉,商業考量的同時,也扼殺了對電影創作者的尊重。



       最後,既然是反芻地帶,那我們就拿食物來形容電影吧!淺顯易懂,往後我會以食物來形容每一篇分享的電影,來做文章的總結。



用什麼食物來形容這部電影?一盤有機的凱薩沙拉

       若用要我用食物來形容曼哈頓戀習曲的話,他無疑是一碗份量剛好的有機凱薩沙拉,滿足你的味蕾,又不造成太多負擔。影片沒有太多狗血、強迫式的情節安排,結尾開放式結局的留白,更是讓人反芻後了然於心,情感戲的點綴,如同醬包的調味讓故事更具可看性卻又不搶走主題。約翰卡尼電影的張力藏在旋律裡以及歌詞的字裡行間,他的電影每一首歌都如同一篇動人的故事,簡單,卻扣人心弦。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代宗師」-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觀後分享。



       以黃飛鴻為創作題材的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時候放學回家打開電視往往能在電視螢幕上看見他的身影,其中更以李連杰及關德興系列最為知名,這些電影工作者與演員們的精湛演出,讓黃飛鴻的傳奇故事跳脫書籍及口語,也讓那正氣凜然、一代宗師的形象深植人心。

       黃飛鴻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世界紀錄 -「電影翻拍超過上百部」,而這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更堪稱是第101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是個重大的里程碑與突破點。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部由彭于晏飾演黃飛鴻,周顯揚導演導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吧。

       老實說,對這部片子非常失望,看的出來導演想要敘述一個精采故事的野心,但「故事鋪陳節奏混亂」與「角色情感堆疊薄弱」和「劇情合理性破綻百出」,唯有武打部分顯得出誠意,本篇是個挑毛病的文章,不喜,慎入。得罪,抱歉。

        故事大綱描述年少時的黃飛鴻,為了實踐自己世界大同的夢想,而與時代局勢發生衝突。為了報殺父之仇的他,潛伏在敵方陣營裡當臥底(你沒看錯,真得是臥底。),成功獲得了敵方首領的信任,在裡應外合下,成功推翻了作惡多端的惡黨,還給了人民一個安穩的社會碼頭。

(以黃飛鴻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大多為改編,因此在這邊不花篇幅討論歷史還原度的問題)。


「關於原創性的爭議。」是致敬,或抄襲。
      不得不挑出來說,這部電影有著許多向其他導演抄襲致敬的橋段,而且毫不掩飾,整組搬過來用。
      武打片自古以來,都不免俗的存在著「以寡擊眾」的精彩橋段,然而自從葉問系列電影的大賣,更將這不成文的規定推上了高峰,本片開頭便以這樣磅礡的武打場景為開端,黃飛鴻在雨中衝進敵人陣營,孤身奮戰、以一擋百,徒手打爆牆磚,頗為精彩。只是仔細一看那武打戲裡存在著許多華麗的元素「下雨場景」「Slow motion」「以及濺起的水窪」...等元素,頗有向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抄襲致敬的意味。

兩部不同的電影,卻有著許多雷同的設計。(左為本片,右為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



         而黃飛鴻取敵人首級的那場武打戲,裡頭「大刀」「酒樓」「眾人倉皇而逃獨留兩人」的元素,也充滿了于仁泰執導的「霍元甲」裡霍元甲與秦爺大鬥的氛圍,其中黃飛鴻集中對方腦袋呈現內傷的特寫slow motion的鏡頭,更是如法炮製陳可辛導演「武俠」裏所使用的特效。


(左為本片,右為陳可辛導演的「武俠」片段)
抄襲與否,一線之隔。 
存在著似曾相似的身影,叫致敬。整組搬來用,叫抄襲。

     (周顯揚導演曾在2009年執導過一部由郭富城主演的驚悚電影「殺人犯」,電影故事結構與好萊塢電影「孤兒怨」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兩部電影幾乎同一時間發佈,誰抄襲誰誰像誰致敬,也難以定論。至於好看程度嗎?我比較喜歡孤兒怨。)
      

「關於故事與對白的合理性。」好的對白,為電影創造傳奇,壞的對白,為觀眾創造問號。

      對白的重要性超乎我們想像,儘管一場看似平凡的對話,每個字句潛移默化中都推演著故事、意涵的傳遞、雕朔角色個性。本部電影裡試著要闡述諸多想法,但篇幅有限,塞太多東西只會更顯得鬆散,更可惜的是幾段較句深度的對白也淺淺帶過(例如:「無論有多麽惡劣,都不能放棄救人」等。),以至於疊不出深度。其中更出現讓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對話。

     例如電影前段在小阿飛(年幼飛鴻)與從醫的父親救起了赤火,小阿飛竟然對這一面之交的赤火產生了濃厚的友誼, 阿飛似乎完全忘記他是醫生之子,荒腔走板的試圖用神奇花生叫醒赤火(好啦其實導演是想為後面兩人的情誼發展留下伏筆),這樣的安排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最後花生的伏筆在赤火被俘虜後死前的對話裏出現,簡單幾句,毫無後勁,更顯得浪費了電影的篇幅,也讓這些對話的設定顯得可有可無。


小阿飛給了昏迷的赤火一把花生,希望他能趕快康復。 

請問飛鴻,你是有多喜歡吃花生??
       片中許多橋段也缺乏合理性,雖然旁枝末節,但卻能看出導演在處理這些細節上的處理用不用心,而這樣的瑕疵,也多少影響到觀眾的入戲程度,例如龐大的黑幫組織被搞得天翻地覆,而小幫派孤兒幫的那群阿飛的小蝴蝶年輕人卻能在幫派的領地內翩翩飛舞,鼓譟起義。

(我一直耿耿於懷這黃飛鴻喜歡吃花生的橋段,於是上網google「黃飛鴻、花生」看看是否是有歷史考究的,猜猜看我找到什麼?)      



似曾相似的身影。嗯,原來是致敬。

「雜七雜八」

        我一直認為,有些優秀的台灣演員去演古裝電影是件非常吃虧的事,原因在於「口條」。近年來許多電影圈的新秀都是出自於偶像電視劇,說話的韻味與古裝電影有著天壤之別,自然難以駕馭那時代的角色談吐氣質(當然還是有許多台灣演員沒有這樣的一個困擾,例如曾演出「一代宗師」及「劍雨」的金士傑,以及「投名狀」裡的顧寶明)。

      至於演技,彭于晏始終放不下那明星的包袱。在赤火死掉後,黃飛鴻為赤火的死哭倒在青樓女子身旁的那場戲,演的用力,但缺乏層次與力度,草草帶過,隨即無縫接軌的開始討論報仇的計畫,這樣的安排實在讓人很難看出他與赤火之間的兄弟情有多深厚,這麼一來,前面兩人友情的鋪陳是不是就可惜掉了?(當然,包含那些花生。)
       
        其實我挺喜歡彭于晏在「激戰」以及「翻滾吧阿信」這兩部電影裏的演技,雖然說不上刻畫入微,但也讓人印象深刻。其實演員演技的好與壞,跟導演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導演」顧名思義需要引導員們的情緒,由此可見一個好導演對於演員的演技有多大的幫助。

   (片中的北海幫主之子,是由曾經飾演過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大反派的馬三,是
張晉飾演,張晉更憑著此片奪得香港金象獎第33屆最佳男配角獎。)

        這部片裡還有許多相當「可惜」的地方,在這裡點到為止。最後,整部片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武打動作的設計,由元奎大師打造,視覺場面精彩,演員的武打動作也到位,從畫面中就能感受到揮拳的力道與刀槍棍棒的震撼感。若單純以視覺享受來看這電影的話,也許不錯,配包黃飛紅花生(麻辣脆),更對味。


「用什麼食物來形容這部電影?」一包銷魂的,黃飛紅麻辣花生(麻辣脆)

       這部電影有著精彩的武打動作,流暢、拳拳到位,刺激的視覺就如同黃飛紅麻辣花生(麻辣脆口味)般帶勁的爽快感。不過內容中抄襲致敬的橋段,也像黃飛紅麻辣花生添加國內禁用於花生的甜菊糖苷一樣,讓人不敢恭維。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在愛之前,人人平等」-電影親愛的觀後影評-


        電影的故事背景以中國一胎化政策下的產物「人口販子」為切入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一個充滿矛盾與無奈的記憶傷痕, 這是一部表面看似敘述骨肉至親,骨子裡卻冷批暗諷的批判電影。

故事以兩條緊密相連的軸線貫穿整全片,前半段以田文軍夫妻找尋失蹤兒子鵬鵬的尋子過程為起頭,從失去到尋獲,也銜接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扶養鵬鵬的人口販子之妻李紅琴的「尋子」故事。讓故事從探討人口販子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收養的道德界線與規範。




『法律承載不起的重量』-愛能超越血脈,卻不敵白底黑字的法律條文。


影片雖是以田文軍夫妻為開頭,但真正具爭議性其實是李紅琴的故事,在導演的鏡頭下,可以看出這位人口販子之妻、沒受過教育的鄉村婦人,縱使孩子不是親生的,但她卻視如己出的扶養他們長大,直到與他們分離,那份愛都不曾少過,那份愛跨越血緣,而她具備了別人沒有的領養條件-情,但卻不具備在這「文明」社會裡生存必備的東西-名。就如同田文軍夫妻,李紅琴賭上了一切,卻不敵社會、司法上的盲點, 儘管法律沒有任何的裁定她任何與人口販子相關的罪狀,李紅琴仍舊成了人口販子老公死後的代罪羔羊,最終還是無法領養那他有實無名、于情合理卻于法不合的至愛。


『超越血脈的愛』-司法天秤上,并非人人平等。


李紅琴的故事諷刺著這樣弔詭的社會裡光有人與身俱來的「愛」是不夠的,還需要那些人們空洞虛榮的「身份」,當兩者相抵觸時,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與那些跨越血脈的「愛」,誰真誰假?我想,在這部片子裡一覽無遺(導演也將是非對錯放於留白,讓觀眾們自己思考批判,在情與理找尋答案,整部片子便是這樣而充斥著無奈與矛盾)。



『關於片尾的開放式結局』


關於開放式的片尾,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李紅琴的懷孕象徵希望,也有人悲觀的認為她的懷孕象徵著是悲劇的諷刺,我個人倒是偏向悲觀派的。當李紅琴得知自己有孕育能力時,也代表著她一直深信老實的老公從頭到尾都將她瞞在鼓裡欺騙著她,沒生育能力的是他而非李紅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胎化政策下孕育子女需要有政府批准的「准生證」,在沒有准生證的前提下未婚懷孕,輕則罰暖重則強制流產。片尾的安排,說明了她不只是一胎化下的受害者,更是農村社會裏男尊女卑的犧牲品。

鏡頭漸漸拉遠,黑暗的長廊包圍了她,也象徵著在這弔詭的社會裡,空有「愛」的她,注定失敗。

 

       陳可辛導演以不同於以往的鋪陳方式,單以直線敘述的手法,這樣的手法不只添加故事的真實性,更細膩的堆疊出了那每個角色對於孩子的舐犢之情,也運用了一貫的手法「以歌曲襯托角色情緒」更細膩的詮釋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在關鍵的幾場戲,將情緒引爆,這一向都是我喜歡陳可辛導演電影的原因,對於故事裡的情感描述,陳可辛導演總能拿捏的恰到好處。

張譯飾演的韓德忠,戲份雖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

 
       整部片子最觸動人心的地方除了故事本身外,不外乎就是那演員們精彩且富層次的情感詮釋了,以喜劇打出名號的黃渤,在這部片子裡面成功了詮釋了一位千里尋子的父親,演活了那份焦急執著無奈,在公安局樓梯崩潰的那場重頭戲,更人感受到痛失後獲得的情緒釋放與解脫。金馬提名的趙薇在電影裡也打破形象,成功的刻劃了在這荒唐的制度下,那份愛過卻不曾擁有過的錐心之痛。


      「親愛的」這部電影述說著一胎化政策下的矛盾與無奈,自中國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三十多年來,政府宣稱已經成功減少近四億人口的膨脹,而這樣的政策也延伸出了許多問題,包括人口老化、性別失衡、人口販子等。這些社會問題也早已在國際上造成相當具爭議的討論與抨擊。「親愛的」這部電影發人省思,至於對錯,導演給予空間,讓觀眾去評論。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軍中的華麗樂園,時代的悲歡離合」-電影軍中樂園觀後分享-

『由時代而起,由時代而止。』

        軍中樂園,俗稱831,在那個戡亂的年代,哪怕你有海誓山盟的婚約、羨煞旁人的承諾,在你踏入軍中的那一刻,一切皆拋之在腦後,為了滿足軍人的性需求,軍中樂園因而誕生。
就如同電影裡,茶室主任所說的話,「你們都是帶著苦衷來到這裡討生活的」,831裡,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過去,在這裡相遇,並且找尋、等待不同的理想與未來,諷刺的是, 對這些人來說,理想與未來,看似如此簡單,卻遙不可及。「因為苦衷而來到這裡,卻也因為命運彼此撞擊」,軍中樂園描述的就是在這荒唐時代裡,時代逼迫下而相遇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那個1961年,在金門,茶樓裡,那本該塵埃落定的故事,再次隨著時代填上色彩,在膠卷捲動的剎那,開始上演。

時間凍結了那個1961年,53年後,膠卷捲動了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你們都是帶著苦衷到這地方討生活的』

        整部片子以被海龍退訓的菜鳥新兵-羅保台(阮經天飾)的視角為起點,穿針引線,帶領觀眾窺伺茶室裡的一切,漸漸發現華麗的紅粉青樓背後卻是苦不堪言的心酸,從冷豔高傲,背後背負殺夫抵罪、與子分離的命運的妮妮,到渴望愛情,卻沒有勇氣擁有,只能以玉鐲金飾來彌補心中永遠空洞的阿嬌,就如同茶室主任這一席話「你們都是帶著苦衷來這地方討生活的」,一語道破了這樂園裡的哀愁,歡樂的背後,盡是旁人無法挖掘的脆弱與哀愁。

「你願意娶我嗎?」脫口而出,卻沒有勇氣面對。我們都是帶著苦衷來這地方討生活的

承諾是給自己的,不是為了誰』

        時代是股洪流,當人身在其中,任何掙扎看似都徒勞無功,但在這洪流裡,有人選擇與之抗衡,有人選擇坐以待斃,故事中,妮妮並沒有迷失自己,保有了自己的理想,最後「時代」讓她如願的離開了831與兒子團聚。同樣身懷苦衷的阿嬌,卻放棄自己,任由洪流漂流,終究客死他鄉,最後什麼都沒能帶走。也許,在這洪流裡,能做的不多,但就如同片中妮妮所說的,「承諾是給自己的,不是為了誰」妮妮跟小寶說的這句話,也隱射了她自己,無法選擇擁有什麼,但能選擇不要忘記些什麼,無法選擇的,是圍牆內的命運,和遭遇,但不能忘記的,是圍牆外的理想,與初衷。

『歡場真的無真愛嗎?』

        軍中樂園整部片子充斥著以愛情為元素的橋段,這些歡場覓真愛的情節(魔鬼老張與阿嬌的單戀、妮妮與小寶的曖昧、華興與莎莎的私奔)不管是哪段戀情,都圍繞在虛與實,假與真的試探。孤寂一生的老張,愛上了侍應生阿嬌,一個放蕩撫媚的妓女,一個忠厚老實的老兵,在時代的顛沛流離中相遇,阿嬌渴望著真愛,但真正遇上一個肯愛他的人,她卻已了那份愛人的勇氣與愛人的能力,對於愛的渴望變成了沈溺在紙醉金迷的虛榮裡,唯有如此,她才能夠找到自己薄弱的存在,愛之于老張,是份踏實,愛之于阿嬌,卻是份奢求。

紙醉金迷後,虛榮轉為空虛,愛情終究沒有被填滿。


         涉世未深的菜鳥小寶,帶著愛情的單純來到831,導演刻意安排了阿霞與阿桃粗暴、低俗的衝突,為了就是勾勒出妮妮與小寶在混沌的831裡的「清醒」,而我們隨著小寶的視角,看見了二樓妮妮那桀驁不訓、出泥不染俯視眾人的冷豔神情,在那霎那,他們認出了彼此眼神中的共鳴,重生與毀滅,他們註定為彼此而吸引。
         
         片中的愛情橋段裡,兩人的情感發展可以說是「最正常」的一段(相較餘老張閃婚、華興私奔),導演安排了許多細膩的情節去鋪成兩人的相處(彼此敲地板的暗號、相擁彈琴哼歌、攜手冒著被抓的風險只為了看一眼曇花...等),這些曖昧的情節堆疊出了兩人情感的真實,但是情是友,終究沒有交代,直到阿嬌離開的前一晚,擦槍走火之前,回歸理智之後,小寶狼狽離開時脫口而出的那句「這是要留給我未來的...」,語未畢,人離去,一句沒說完的話,卻讓妮妮徹底明白,在他眼中,她終究擺脫不了個被831吞噬掉侍應生。我們知道了小寶的立場,那妮妮的呢?
        
         隔天的離別小寶終究沒有出現,但卻在她房裡的床上,看見了妮妮留給他的信物。微風吹起窗簾,陽光澈在床上,吉他、萬花筒、手錶,潔白明亮的調性,說明了一切妮妮對於小寶的愛,是純粹的、是真實的。兩人曖昧不明、遊走虛與實的情感,在一顆沒有台詞沒有演員的鏡頭下給了觀眾所有的答案。
歡場無真愛嗎?明明愛上了,卻因自己所設定的條件和立場沒有勇氣跨出,誰說歡場無真愛?只是在這歡場中,沒人敢拿出勇氣,義無反顧地愛一場。
     
         也許在華麗的831裡,沒人能有勇氣、義無反顧的去愛一場,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但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對方。

“我的心就如同這張面孔,一半純白,一半陰影。我可以選擇讓你看見,也可以選擇不讓你看見,就像是個巨大的馬戲團,它讓你興奮,卻讓我恐慌。因為我知道,散場之後永遠是---有限溫存,無限心酸。”   
 -卓别林給烏娜的情詩

※吉他、萬花筒、手錶,這些東西是妮妮在831裡唯一在乎且擁有的,自己喜愛的吉他或許象徵了她自己,童趣的萬花筒象徵了她願意和他攜手未來,而爸爸給的手錶,也許象徵了妮妮對於男人的信任,我留給你吉他、萬花筒、手錶,難道你還看不出來我對你的愛嗎?

「因為我知道,散場之後永遠是,有限溫存,無限心酸。」

『關於,老張。』 -他的時間,凍結在他轉身的那個瞬間。

         魔鬼老張(陳建斌飾),整部片子最耐人尋味的角色,威嚴可畏、氣勢逼人,海龍部隊的老牌士官長,部隊中從上到下人人皆對他敬畏三分,一身散發著英雄氣概,但終究難過美人關,在某次街頭的不期而遇,小寶開始對老張有了不同的了解,原來看似嚴肅的老張,也有著柔情的一面,這份柔情,是愛情親情友情、更是鄉愁之情。  

        我想,『鄉愁』兩個字是對老張最好的註解。年輕時的老張在一次耕完田返家中,被軍隊擄走充軍,千言萬語中沒能道別,回首一望,炊烟冉冉升起的畫面,卻一輩子烙印在他腦海中,對老張而言那炊烟,是餃子、是愛、是等待,而有些等待,一等,卻是一輩子。

對於鄉愁,老張連提都不敢提,局勢使然,即便英雄也身不由己,後來小寶出現、慫恿之下,開始宣洩自己對於母親、家鄉的思念。老張不善言語,但一句「媽庵想你」卻道盡了這些年來的千言萬語,一聲怒吼的「敢拎娘」,更控訴著時代對於他的殘忍與不平,老張對於家鄉的思念,透過言語、透過紙筆、更透過....愛情。

         老張愛上了侍應員阿嬌,故事對於老張如何愛上阿嬌並沒有特別的交代,卻在最後透露了一絲玄機。「陽光下,羊群圍繞,女孩回首,嫣然一笑。」原來,老張在阿嬌身上看見了那年輕時母親許配給自己的牧羊女孩。老張在鄉愁中遇見愛情,也在愛情中尋找鄉愁。最後,他們倆終究沒能跨越早已劃好的界限,再阿嬌的言語譏諷中,觸碰了他的傷口,那些「回不去」的話從阿嬌口中脫口而出,聽在老張耳裡,何其諷刺,最終在一股憤怒下失手殺了阿嬌,我們不能說老張對於阿嬌沒有愛,只是這份愛,建立在「鄉愁」之上罷了。

老張在鄉愁中遇見愛情,也在愛情中尋找鄉愁。
         導演對於老張後來的遭遇用了非常隱晦的手法帶過,而在小寶打開裝有老張遺物的鐵盒時,看見了那當年母親綑給老張的鞋,未曾沾手、完好如初,彷彿鐵盒內的時間不曾流動過,而那綑鞋,也讓老張對於家鄉的思念,溢於言表,老張的故事起于鄉愁,也止於鄉愁。時光飛逝,一轉眼便是十來年,但對於老張而言,這個世界、他的時間,凍結在,他轉身的那個瞬間。


        鈕承澤的電影裡,總有「愛」的成分在裡頭,這部軍中樂園可以看出鈕承澤對於愛的定義有了更深的體悟、更廣的見解。軍中樂園訴說的不再是小城小愛,而是一個大時代下的悲歡離合。


這個世界、他的時間,凍結在,他轉身的那個瞬間。

※關於老張的-角色層次、觀眾同情。影段的前段,觀眾對於他的了解,只知道他是海龍部隊裡威嚴可畏的士官長,不留情面、冷血無情,絲毫不帶點情感。後來老張抱小孩的畫面,也營造出來了觀眾對於這角色的反差,有反差就能凸顯,有凸顯就有注意,有注意就能吸引觀眾的興趣。後來漸漸發現,老張個性率直憨厚,並不是先前那樣的冷酷無情(這邊又能牽扯到先扣分後加分的效應),後來我們又知道,老張是這時代的犧牲者、奉獻者,時代虧欠了他,以及他對阿嬌無私的愛(願意接受她是妓女、借錢結婚、親自下廚...等)這些情節堆結出了老張角色的豐富性,而觀眾對於他的同情,也隨著情節的推動開始發酵(好比在勞軍現場的那幕,當小寶說出了阿嬌對於老張的背叛時,我相信很多觀眾似乎都能感受到老張那萬念俱灰的情緒,對,這就是我們對於角色的同情與投射效用),這些情感投射,讓我們希望老張能得到幸福,但導演終究盼了他死刑,他徒手掐死了心愛的女人,這樣的結尾,與我們期望的相違背,沈重的感觸,油然而生,我想,剝絲抽繭後,這就是什麼看完影片會帶折沈重離開電影院的原因吧。
      
用什麼食物來形容這部電影?一罐被時光遺忘在櫥櫃裡的陳年豆瓣醬。

        我們透過電影、透過雙眼,去看那些與我們不同時代發生的點滴,鈕承澤導演透過電影,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感受那與現代截然不同的時代故事與氛圍,品嚐專屬於那時代的味道。
        會以豆瓣醬來形容是因為對我而言,豆瓣醬象徵著是上一輩的味道,是小時候,也是爺爺奶奶的曾經,而那些曾經,經得起時間的醞釀,就如同豆瓣醬,五味雜陳,酸甜苦辣。